作者:王曉晴 (親子天下Baby6期) 2014-06 (已於2016-08更新)
徐榕志
許多父母都知道要教孩子收玩具,但究竟為何要培養孩子收玩具的好習慣?其實收玩具的過程中,可以協助孩子發展四項能力。
首先是專注力,教孩子分類收玩具,或陪孩子想出更多樣化的收玩具方法,可以延長孩子對某一件玩具的注意力時間,因而加強孩子的專注力。
第二是理解力。三歲以上的孩子就能慢慢理解收玩具的步驟,譬如如何拆解這個玩具、要收回哪一個桶子等,而孩子的理解力愈高,愈能記住收玩具的步驟。
第三是認知力。兩歲以上的孩子就能教他們分辨玩具的形狀、大小、顏色,及時間感等。有些孩子很沒時間感,明明要出門了,還慢吞吞的拿著玩具走來走去,這跟從小沒有建立多久時間要完成工作的概念有關,如給孩子一首歌時間,請他們收拾好玩具。
第四,收玩具是孩子建立自律的首要基礎。四歲以上的孩子就應該要有認知,這是他弄亂的,自己要負責處理,並思考處理的方法,若不處理會有哪些後果。
也就是說,收玩具必須具備以上四項能力,也代表著收玩具可幫助孩子培養這四項能力。
◎AGE 1-2
基本上,一到兩歲的孩子還不太有因果邏輯概念,他們不懂為何倒出來的玩具要收回,也無法理解收玩具的重要與好處,若父母急著在這時要求寶寶收玩具,很難產生正面的效果。
況且一到兩歲的孩子正處於感覺運動時期,他們很在乎感覺,要能滿足他們視覺、聽覺、觸覺等感官的事情,才會有興趣。
因此,比起收玩具,一到兩歲的孩子反而更喜歡那種玩具倒出來的轟隆隆聲響,以及五顏六色、各種形狀玩具倒滿地、數大便是美的視覺感受,以及隨處可抓、可踩玩具的觸覺感受。
面對此階段的孩子,父母不用急著教他們收玩具,同時了解,小孩不是天生就會收玩具,仍要透過成人的協助與引導才學得會。不妨讓孩子從練習對稱開始,並透過可得到感官快樂的遊戲設計,讓幼兒在遊戲中自然且愉悅的學習收玩具。
1.練習對稱
寶寶七、八個月後,會坐、會爬就能練習丟玩具的動作,給孩子一個大箱子,先親身示範把玩具丟到大箱子裡,讓孩子知道玩具是可以丟進某一個空間裡,這時不必特地跟寶寶說這是收玩具,就讓孩子去練習「丟」。
再來就能讓孩子練習對稱與歸位的概念,譬如有些玩具設計是圓形積木放進圓形洞裡、方形放進方形洞裡,只要不同形狀的積木放進相對應形狀的洞裡,就會產生聲音,或告訴你:「答對了。」
對一到兩歲的孩子而言,這不是收玩具,而是有感官享受的玩玩具。但透過這類玩對稱的玩具,可讓孩子體驗對稱與歸位的樂趣。
而不同圖案的四片或六片等大片拼圖也是一種練習方法,譬如孩子拼完拼圖後,教孩子把紅色蘋果放進一個盒子裡,把黃色香蕉放進另一個盒子裡,以此類推。
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對應方式,而面對似懂非懂的一到兩歲孩子應該先透過像是玩遊戲方式,讓孩子慢慢熟悉對稱與歸位的感覺,甚至讓他們體會歸位的好處,接著再讓他們練習跟著父母一起收玩具,才會產生更好效果。
2.跟孩子一起開心的收
很多父母礙於教養責任與壓力,常會不自覺跟孩子說:「你為什麼又弄得亂七八糟,媽媽不是跟你說過要收玩具嗎?」但這句話對一到兩歲的孩子而言,他們不一定聽得懂或可理解,所以有時很難得到正面的回應,況且父母若對一到兩歲孩子的態度就如此強硬,往後會更難教養愈來愈大的孩子。
其實,一到兩歲的孩子也非常容易受到其他人情緒所影響,看到媽媽笑,他們會跟著笑,看到媽媽哭,也會跟著哭,因此如果看到媽媽非常生氣的要他們收玩具,他們也許會產生不好的連結。
反之,如果他們看到父母或兄姊是一起帶著快樂的心情在收拾玩具;或者一起帶著笑容,開心的比賽誰收玩具比較快,收得快的人可得到鼓勵,這種快樂氛圍會讓他們感受到收玩具的好處。
◎AGE2-4
兩歲是最常講「不要」的年紀,常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說:「你玩完玩具要收喔。」兩歲孩子常是想也不想的回答:「我不要。」
由於兩歲孩子已經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想法,卻常常是負面語言比較強勢。不過,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想講不要,並非心裡真的不要。
對此,父母要理解兩歲孩子心口不一的狀態,情緒也不要繞著孩子的「不要」走,先忽略孩子的回應,自己開心的示範收玩具,把收玩具當成玩遊戲,兩歲孩子看到好玩的樣子,就會跟著一起來做。
基本上,三歲孩子已經慢慢理解玩完玩具要收玩具,因此,當三歲孩子說不要,他們心裡真的不要的成分會居多,父母就要試著去了解孩子不要的原因,才能找出相對應的教養方法。譬如他的心態是,我知道要收玩具,但我還沒有玩完,為什麼現在就要收玩具?為什麼要照著你的指令做?
1.設計闖關遊戲
看到家裡散落一地的玩具,可以設計闖關遊戲,用分配領土的概念,告訴孩子:這邊是我的領土,那邊是你的領土,我只要收好這裡,就可以占領這裡,我快要收完了,我要占領這裡了,你的動作要快,不然我也要占領你的地方。
基本上,比起玩玩具,收玩具的無聊成分當然比較高,而且二到四歲孩子的行為不是強迫得來,不如花點心思設計遊戲,引發孩子收玩具的內在動機。
2.確認孩子的專注持續度
計算孩子的專注持續力有多長?假設孩子玩一項玩具,大約玩二十分鐘就不想玩,而他收這項玩具要花三分鐘時間,這樣父母應該在他玩這項玩具十七分鐘後,就引導孩子進入收玩具階段。
玩玩具與收玩具應該是同一件事,父母要見好就收,不要等到孩子對這項玩具失去興趣了,丟下玩具跑走了,才要孩子回頭來收玩具,通常難以得到孩子正面的回應。
3.了解孩子為何不收
三歲以上的孩子已有思考能力,有時他們不收玩具並非故意耍賴,而是他們心中另有其他想法,父母要了解孩子不收玩具的背後原因,才能真正解決孩子不收玩具的狀況,並協助孩子收拾好玩具。
譬如孩子的積木還沒有拼出他心中想要的樣子,他不想收手。或孩子心裡想:我不是不收,只是我還沒有玩完,我有我的順序,我先去玩別的,等一下就會來收了,為什麼一定要照著你的順序走。
但這些背後原因的想法,三歲孩子可能還無法完整表達。因此,父母要有點耐心,面對孩子不收玩具,先不要急著生氣,不妨先尊重孩子意願,讓他完成目標,或照著他的順序走,並從旁多次觀察孩子是否如他所想的做。若是,父母就要尊重孩子想法,事後孩子反而可帶著愉快的心情收拾好玩具;若不是,父母再進一步找出對應方法訓練孩子收玩具,才能真正對症下藥。
◎AGE 4-6
基本上,四到六歲孩子的同理心逐漸成熟,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,手部靈活度也夠發達,若前兩個階段的能力已養成,他們應該可以理解收玩具的目的,也可以獨立收拾好玩具。
若到了這個階段,還是沒有養成收玩具的習慣,也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言行不一致。基本上,四歲孩子已懂得察顏觀色,當媽媽說:不收玩具,要把玩具丟掉,但玩具還是一直都在時,他們就會發現,媽媽說說而已,不會真的丟,我也不用太認真收玩具。
當父母的恐嚇言語愈來愈多,卻總是無法確實執行時,孩子對成人的教養信任感會愈來愈薄弱。因此,父母要定好明確的收玩具規則,而且親子雙方都要執行,這樣四歲以上的孩子才會正視收玩具這件事。
1.展現教養權柄
從四歲起,讓孩子慢慢認知收玩具是他的義務,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,如果他沒有做好收玩具這項義務,有些權利將會因此被剝奪,例如不能買新玩具等。
父母要善用自己的教養權柄,收玩具的教養也要更明確。譬如當孩子累了,可以告訴孩子,我幫你收這兩項,其他的你自己收,親子雙方各退一步,但不能讓孩子有耍賴空間。
2.家庭的教養想法要一致
給孩子明確的收玩具規則的同時,也要跟家人溝通,全家關於收玩具的教養想法要一致。不能在家媽媽規定要收玩具,到了阿嬤家,阿嬤卻因為疼孫說:「玩具放著就好,阿嬤等一下收。」事實上,不管在何時何地,孩子都應該具備收玩具的義務認知。
3.運用同儕的力量
同儕的觀感對四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愈來愈重要,父母不妨適度的運用,告訴孩子:小花都自己收玩具,你現在趕快收,下次我碰到她時,我會跟她說:你很厲害,可以在十分鐘內收好玩具,藉此刺激孩子的內在動機。
4.改變讚美的方式
四歲孩子已懂得愛面子,也好為長者與人師,因此,對於四歲孩子收玩具的讚美,不能只是說:「你好棒喔。」還要再加上旁人觀感,譬如:「你好棒,你真是弟弟的好榜樣,如果弟弟以後會收玩具,一定是學你的。」
有時也可用一點激將法,譬如告訴孩子:「你真的可以嗎?」「我本來以為你不行的,結果你真的自己收拾好了。」
孩子不管多大都需要鼓勵,即使收玩具是每天該做的事,父母也不要吝於給孩子讚美,而且要讓孩子知道他哪裡棒,收拾好玩具對別人有什麼貢獻,這些也都可刺激孩子的內在動機。
文章出處:親子天下Baby